6月17日刚刚入梅,安徽就出现暴雨如注的景象。当天安徽省气象台、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和安徽省水利厅联合发布山洪灾害预警,安徽更是连夜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IV级应急响应提升为III级,把“暴力梅”爽朗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6月18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19~20日雨带南压,沿江江南部分地区有大雨。21~22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暂歇,仅江南南部仍有降水。23~26日我省自南向北还将有一次降水过程。
“暴力梅”给安徽带来强对流天气
据气象部门监测显示,19~20日雨带南压,沿江江南部分地区有大雨。21~22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暂歇,仅江南南部仍有降水。23~26日我省自南向北还将有一次降水过程。
【资料图】
气温方面,预计18~19日我省最高气温普遍30℃以下。20日起淮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北部将出现4天左右的持续性高温天气,其中22~24日局部最高气温可达39℃;淮河以南无明显高温天气。
“拉尼娜”导致今年入梅推迟
梅雨又被称为“黄梅天”,是指每年6月初到7月中旬前后,我国江淮流域一带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期,故而古人将其取名为“梅雨”。梅雨期间,天气少有晴天,降水连绵不断,气温高、湿度大。那么如何判别入梅标准?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日前安徽按照国标《梅雨监测指标》(GB/T33671—2017),综合逐日降水量、雨日、日平均气温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位置,确定入出梅的日期和梅雨量等指标。按照国标,我省淮河以南处于梅雨期,并划分为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梅雨区。
安徽省淮河以南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5日,出梅时间为7月12日,梅期长27天(其中沿江江南平均入梅为6月15日,出梅日为7月10日,梅期间长25天;江淮之间入梅日为6月21日,出梅日为7月12日,梅期长21天)。数据显示,淮河以南入梅最早是1995年5月24日,最晚的是1982年7月9日;出梅最早是1971年和1988年,均为6月23日,最晚是1988年8月4日。
此外,安徽省江淮之间平均梅雨量257毫升,沿江江南363毫米。江淮之间梅雨量最多的是1991年,为819毫米,较常年偏多2.2倍。沿江江南梅雨量最多的是2020年1057毫升,偏多1.9倍。有些年份梅雨量不显著,造成空梅,1951年以来,我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的空梅年分别有4年和9年。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气象部门预报,持续了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于今年3月结束,随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暖明显,受此影响,春季以来西太平洋低层风场总体为气旋式异常。此外,6月以来东北冷涡活动频繁,这就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不利于南方水汽向我省输送,导致入梅偏晚。
具体预报
19日:江北阴天转多云,大部分地区有小雨;沿江江南阴天有中雨,部分地区大雨。
20日:江北多云到阴天,大别山区有小雨;沿江江南阴天有小雨,南部中到大雨。
21日白天:江北晴天到多云;江南北部多云,南部多云到阴天有阵雨或雷雨。
21日夜里~22日白天:江北晴天到多云;江南多云。
22日夜里:江北晴天到多云;江南北部多云,南部多云到阴天有阵雨或雷雨,局部中到大雨。
23日:淮北地区晴天转多云;江淮之间多云转阴天,南部有阵雨或雷雨;沿江江南阴天有中雨,局部大雨。
24日:淮北地区多云转阴天,南部有阵雨或雷雨;淮河以南阴天有小到中雨,其中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部分地区大雨到暴雨。
25日:全省阴天有阵雨或雷雨,其中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部分地区中雨,局部大雨。
26日:江北东部、大别山区和沿江江南阴天有阵雨或雷雨,局部中雨;其他地区阴天转多云。
27日:大别山区和江南多云有时阴天,局部有阵雨或雷雨;其他地区多云到晴天。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周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