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自九天而下,迂回出九曲十八弯,贯穿九省(区)滚滚而来,至山东经过九市奔流入海。华北平原的形成,是黄河带来的巨大恩惠,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延展奠定了广阔的舞台。千年以来,黄河孕育了沃土,也曾水患不断。而今,新中国无数人共同驯服了这条黄龙,70余年黄河岁岁安澜。“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延续黄河文脉,黄河流域重要中心城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强劲起势,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尽显宜居生态......泥沙变清流、滩涂变良田、天堑变通途,沿黄又沿海的山东正在全力以赴当好“黄河战略”龙头。7月10日- 7月14日,“黄河入海流”沿黄省市网红打卡活动将沿黄河顺流而下,探访菏泽、济南、东营等市。来自沿黄九省(区)的30名大V共同走过山东境内的黄河沿岸,关注山东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的亮点成果,倾听黄河入海的澎湃乐章。
黄河入海流大V
【资料图】
菏泽:黄河入鲁第一市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在《史记》中被称为“天下之中”的菏泽,相传乃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厚重的黄河地域文化成就了菏泽的人杰地灵,刻在菏泽人骨血中的文化基因成为了菏泽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之帝少昊、贤明君主帝舜,到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以及一代权后吕雉,这里名人辈出。刘邦在此登基称帝、曹操在这成就霸业;元代古沉船和郓城唐塔,见证了菏泽的千年变迁;72名梁山好汉的郓城传说,向世人讲述着好汉精神和水浒故事。九曲黄河冲击出的千里沃野造就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粮仓,也留下了不少隐患。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曾让菏泽人民饱受上千年的水患之苦,但如今,山东与沿黄各省(区)共同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终于实现了百姓安居,黄河安澜。十年来,菏泽加快高质量发展,GDP从2012年的1787亿元飞跃至2022年的4205亿元,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8位,成为全国、全省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菏泽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滩区迁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170万群众稳定脱贫,历史性高质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4.6万滩区群众迁居实现百年安居梦,人民“搬出水窝子、住上新房子”。广阔滩区被种上了莲藕、富硒水稻、黄桃、虎杖,养上了甲鱼、鲤鱼,赋能新型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将“穷水洼”变成了“致富窝”。
在菏泽,“互联网+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541个淘宝村、93个淘宝镇的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占全省数量的62.47%、46.73%,2023年一季度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达到51.18亿元,同比增长22.8%。从“曹州(今菏泽曹县)牡丹甲天下”到“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种植品种已经超过1250多种,拥有牡丹深加工产品达260余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同时,菏泽芍药也是一枝独秀,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每十枝芍药鲜切花就有七枝姓“菏”。目前,全市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到600余家,有10余家企业在境外设立海外仓。2022年,菏泽外贸进出口总值654.3亿元,同比增长15.1%。按照《中国(菏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2025年菏泽市跨境电商年交易额力争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牡丹同样盛开在菏泽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成为传承非遗和中华手造的重要素材之一。巨野工笔画、曹州刻瓷等运用牡丹元素创作的非遗产品推陈出新,成为菏泽非遗传承的标志之一。曹州面人、曹县柳编、曹县木雕、鄄城鲁锦、东明粮画、东明舞狮等非遗已成为菏泽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四乡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自古至今菏泽地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菏泽也是革命老区,血脉中涌动着红色基因。抗战时期,菏泽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拥有鲁西南工委等多个党组织,两度成为冀鲁豫边区首府。在菏泽发生过多经典战役,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创造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经典。菏泽深挖黄河文化与牡丹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叫响菏泽版“黄河故事”,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资源,打造了独具菏泽风情的沿黄文化廊道,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创新发展,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这些都是菏泽故事,但菏泽故事又不止于此,还有更多传奇等待挖掘。
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
从菏泽出发,沿黄河顺流而下,黄河沿岸正在成为济南流动的中央公园。伴随着济南北跨发展,济南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实现蝶变。通过近三年来绿化提升项目的开展,济南黄河土地绿化提升面积达10386.76亩,济南黄河生态不断优化,沿黄居民生活环境大幅提高。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下文简称:“起步区”)就位于黄河岸边。从产业规划到建设施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示范区不变的主题。黄河流域人口众多,生态结构较为脆弱,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势必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导向。山东在沿黄九省(区)中经济底蕴更为雄厚,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当仁不让成为了沿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排头兵。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2年来,济南顶格支持示范区建设,誓将其打造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起步区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推进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聚焦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整合鹊山湖周边区域建设鹊山生态文化公园,打造新“齐烟九点”,再现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华烟雨美景;树立节水典范城市引领、绿色城市建设引领、数字城市建设引领,让绿色低碳的理念与示范区的快速发展完美融合。
起步区在国家级新区中率先提出“产业规划+四张清单”的规划闭环模式,细化明确“6+4+2”产业主攻方向和“8个1”产业生态体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今年以来,起步区初步形成了支持企业发展的“1+6+108”政策体系。其中聚焦智能车、机器人、元宇宙、中国芯、新电商、新会展6个重点产业,新研究制定了总共52条精准政策,真金白银精准扶持。至今年一季度,起步区已累计引进高端优质项目141个、总投资3144亿元,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园区载体启用运营。抢抓数字经济等风口,济南的产业结构正在持续向绿色化、高端化、规模化迈进。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济南需要“最强大脑”全程参与。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是济南冲刺数字经济的算力保证,而包括浪潮集团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则为济南发力数字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2年,济南超算数字经济创新圈聚集了海康威视、山东微感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瞪羚和独角兽企业5家。
目前,济南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居全国数字经济城市排行第6位。济南“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9%,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56%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0%以上,成为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东营:黄河入海第一城万里黄河,最终自东营汇入大海。河与海的交汇,成就了黄河三角洲的神奇与美丽。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卷羽鹈鹕......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各类水鸟成群结队飞过雪白的芦苇荡和嫣红的碱蓬草,黄河之磅礴、大海之辽阔给与人最惊艳的视听享受,成就了黄河入海流的壮丽美景。但是,如今因生态美景频频出圈的东营,人与自然也并非一直和谐共生。20世纪70年代,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50%,至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年年断流,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环境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湿地之城”在于水,土地盐碱、湿地缺水等严重困扰着东营的发展。东营积极行动,用科学方式治理生态,积极修复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找回”绿色黄河口,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东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体系,相继发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从法治层面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提供支撑。
东营实施黄河河口湿地保护淡水补给工程,通过修筑围坝、引蓄黄河水、增加湿地、水系贯通等进行生态补水,促进湿地修复。2019年以来,保护区累计补水5.33亿立方米,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鸟类国际机场”。东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三河贯通,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工,城市水质不断提升;实施“引鸟入城”,让鸟儿担任“城市代言人”,成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不断提升城区绿化率,打造城市绿道、口袋公园等,塑造生态宜居的国际湿地城市,湿地率达到41.6%,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2.3%。
要生态宜居,也要绿色宜业。
东营产业结构围绕绿色低碳加速蜕变,石化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突破。同时,东营围绕黄河入海口及黄河三角洲湿地做好文章,打造从农渔休闲到特色研学的特色产业链,塑造城市的独特名片。呦呦鸟鸣见证着东营的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之路,伴着黄河入海的阵阵涛声,成为了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中的最美音符。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黄河流域山东段绿化总面积已达21.6万亩,这条生态绿色廊道实现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地,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山东境内的628公里,黄河与大海“牵手”,人与自然共同唱和,谱写出“黄河大合唱”中的最强音。
来源:新浪山东
关键词: